山东省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核心,由于海水顶托,黄河至入海口处流速放缓,孕育出一片广袤的三角洲。这里土壤盐渍化严重,生态环境脆弱,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利用难度最大的三角洲型盐碱地之一。
【资料图】
“盐碱地上种粮难”,曾是制约当地粮食生产的一大瓶颈。近年来,依靠技术手段和科技平台,东营正在积极推进“改地适种”向“改种适地”转变,长出了产量高、品种好的多种耐盐碱作物。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,昔日的盐碱滩正华丽“变身”。
“种子芯片”结出更多硕果
“春天白茫茫,夏天雨汪汪,十年九不收,糠菜半年粮。”这几句当地老农耳熟能详的俗语,道尽了当年的艰辛与酸楚。
这座曾经的石油之城在诞生之初就面临着一个世界性难题——盐碱地治理。如何唤醒这里的开发活力,是几代人共同思考的深刻命题。
2009年12月,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》,吹响了向盐碱地要粮食的号角。2015年10月,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(简称“‘黄三角’国家农高区”)批复设立,成为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、发展盐碱地现代农业的试验场。2020年10月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》,其中提出,支持黄河流域农牧业科技创新,推动杨凌、黄河三角洲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,在生物工程、育种、旱作农业、盐碱地农业等方面取得技术突破。
一场科技会战在黄河口悄然打响。聚焦种子这个农业的“芯片”,中科院曹晓风院士团队,筛选收集了400余份耐逆性强、生物量大、蛋白含量高的豆科绿肥植物田菁资源,构建了田菁—羊草—老芒麦—星星草等多种耐盐碱牧草优化组合的混播模式,土壤改良、植被恢复效果明显。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田志喜研究员团队,连续5年进行高强度耐盐碱筛选和小区试验,在1.3万多份大豆种质材料中筛选获得耐盐碱新种质68份。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赵振东院士团队,育成了耐盐碱节水小麦新品种“济麦60”,去年在东营3.75‰含盐量的盐碱地上,专家测产亩产达460.98公斤,成为省内盐碱地高产典型……
一条条捷报传来,“种子芯片”研发正结出更多硕果。截至目前,山东已改造盐碱耕地580万亩,利用率达到65%,培育耐盐碱新品种200多个。
“三级育种体系”破解技术瓶颈
中国是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,拥有各类可利用盐碱地资源约5.5亿亩,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。盐碱地是中国耕地“扩容、提质、增效”的重要来源,是粮食增产的“潜在粮仓”。
在中科院盐碱地资源植物综合利用研发楼内,研究人员告诉记者,为解决盐碱地适生植物育种难、育种周期长、制种产量低等瓶颈问题,“黄三角”国家农高区探索构建“实验室分子设计育种—人工模拟环境育种加速—田间耐盐梯度测试鉴定”三级育种体系。
具体来说,“实验室分子设计育种”是按照耐盐、耐热、耐涝、高产优质等设计目标,利用全基因组分析、复杂性状解析和基因编辑,获得理想的“分子设计型”育种材料。“人工模拟环境育种加速”是将实验室分子设计获得的育种材料,或在种质资源利用评价中挖掘的特色育种材料,通过多维度人工模拟环境,加速育种材料的性状验证和稳定进程,获得优良育种材料或品系,进入下一步验证和扩繁。而在“田间耐盐梯度测试鉴定”中,育种加速器获得性状稳定的育种材料,要在标准化试验田进行耐盐等抗逆性、生态适应性鉴定评价,最终筛选出适宜大田环境种植的新品种。
耐盐碱植物育种平台的玻璃“橱窗”内,黑麦草、紫花苜蓿、杂交大豆等作物长势良好。这样的“橱窗”可以为植物生长模拟出不同的生长环境,在不同的光线、温湿度、水量等条件下,筛选耐盐碱品种,从而实现植物育种加速迭代。
建设盐碱地农业人才培养高地
数据显示,近年来东营支持“黄三角”国家农高区汇聚中科院、中国农科院等48家高校院所、98个专家人才团队,实施国家和省科研项目59项,筛选培育高产优质适生作物新品种(系)45个,示范推广耐盐作物10万亩。
今年5月,由中国农科院、东营市人民政府、山东省农科院、“黄三角”国家农高区管委会共同主办的首届盐碱地技术创新大会在东营召开。20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盐碱地生物育种、产能提升、生态化利用等展开研讨,为全球盐碱地综合治理提供“中国方案”。以这样的论坛交流为契机,东营希望能够集聚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,推动盐碱地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更大突破。
该会举办期间,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(简称“国创中心”)同时揭牌,与会人员签订院士工作站建站合作、共建耐盐碱牧草和绿肥作物育种示范基地、耐盐碱种业科研基地及“黄三角”国家农高区、中科院地理所战略合作等几项重大合作协议,为高标准建设国创中心添薪加柴。
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梅旭荣表示,接下来将继续创新人才梯次培养机制,以盐碱地农业人才培养基地、高素质农民实训基地为载体,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、技能型人才、管理型人才和高素质农民,形成盐碱地农业人才培养的“源头活水”和“强磁场”。“加快推进产业孵化,着力打造国家盐碱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培育和示范引领基地,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。”梅旭荣说。(记者 孙亚慧)
标签: